海淀期末語文試題立足于“新課標”“新教材”“新高考”,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導向,價值引領,以考育人,彰顯了學科育人功能;知識為基,考查基礎知識的準確與熟練程度;能力為重,重視基礎性、應用性,適度體現綜合性、創新性;注重創設多樣化的情境,注重多樣化情境與問題解決的融合,由“解題”到“解決問題”,綜合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。注重前瞻,積極回應北京新高考命題的調整與變化。
| |
| 第1題、2題、3題、4題為選擇題,第5題為簡答題。 |
| 6題、7題、8題、9題為選擇題,第10題為簡答題。 |
| |
| |
| |
總結:期末試題相比期中試題而言,選擇題多了兩道,增加了6分;填空題少了兩道,減少了3分;簡答題題數沒變,但分值少了3分。期末試題與2021年高考試題相比,選擇題減少了9分,簡答題增加了4分,填空題增加了5分。大、小作文分值沒變化。由原來“每則材料+一兩個試題”的形式改為“文本集中在前,題目集中在后”的形式。文言實詞、虛詞由原來的兩道題變為三道題,共26個句子,涉及26個實詞、虛詞,對文言文基礎的考查力度可謂“空前”!古詩所選文本是比較閱讀形式,選取了一組共四首關于竹的古詩,而高考及模擬題中最多選兩首。數量翻倍,且來自不同時期、不同作者。第11題,四個選項分別對應四首古詩,加大了閱讀數量和理解難度。開放試題在微寫作三選一、大作文二選一的基礎上,增加了簡答題的開放選擇。體現了新課標精神——“在更廣闊的選擇空間發展各自的語文特長和個性”(《普通高中語文課標標準》)。【試題第12題】這組詩中的加點字都增強了表情達意的效果。請選擇錢詩或王詩中的加點字加以賞析。【試題第13題】這組詩多采用襯托手法,請分析蘇詩或鄭詩如何運用這一手法來詠竹言志的。【分析】第12題和第13題,在兩首詩中選擇一首作答,學生可選自己相對理解較好或較喜歡的一首詩來作答,這樣既彰顯了個性,又能多得分。【試題第5題】根據以上三則材料,參考你的閱讀積累,舉例(材料中的除外)說明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實現中國化的。(6分)參考: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荀子》《老子》《社會歷史的決定性基礎》《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》《改造我們的學習》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》《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?》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》《長征勝利萬歲》《大戰中的插曲》等。【答案要點】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,一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,二是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;舉例恰當,解說正確。【分析】此題考查學生綜合能力,體現了試題的基礎性、應用性、綜合性、創新性。一方面考查了學生讀懂文本核心思想、把握要點的閱讀能力;另一方面也考查了新教材的人文主題和相應的語文素養。一道題,覆蓋了新教材四本書、五個單元,體量之大,可謂:一個支點(即一道考題),撬動了整套新教材。具體體現如下表:期末試題可窺見高考命題方向,那么如何備戰高考呢?需重視以下幾點:以新教材為基礎,強化必備知識,建構知識體系,提升思維能力。吃透新教材的編排理念,就是吃透新課標,才能更好地迎接新高考。古詩文以新教材為核心,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經典篇目,做好重點實詞、虛詞的積累,強化記憶,進而提高分析與運用能力。注意結合語境理解、分析詞義、句意、文意。尤其是背誦默寫篇目,它們是教材中的經典篇目,有“牽一動百”之強效。一定要加強字詞句篇的理解,才能在背默中“百戰不殆”,進而加強古詩文的遷移閱讀。期末試題中,多文本的三則材料(《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光芒》《百年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經驗》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邏輯》),微寫作的“讓歷史告訴未來”和“2022虎年迎春”活動設計,大作文的“縱觀近幾年的流行語”,都反映了時代特點和變化。語文學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始終在線,要始終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。平時,要關注時代生活,關注國家發展,思考我與時代、我與國家的關系。在閱讀中強化使命擔當、文化自信與傳承;在寫作中,寫出有溫度有情懷的高境界之作。期末考試考了《紅樓夢》兩道題,沒怎么讀的同學,會損失慘重;沒怎么走心讀的同學,會不知所措。因此,《紅樓夢》《論語》等要整本書閱讀,既要細讀,還要有所思考,讀出現實價值。備考路上,不要松懈。